他们冒雨排了50米的队伍,就为了看这个今天刷屏的热门地
- 来源:潮新闻客户端
- 时间:2023-08-30 14:57:08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蔚 宋浩 刘玉涵 方涛 陈新怡 实习生 王一菲
8月29日13:50,距离之江文化中心正式面向社会开放还有10分钟。
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门前,慕名前来的观众已经排到50米开外,队伍的前列,有工作人员用手握成喇叭的形状维持秩序:“大家后面排成一列,不要拥挤,我们两点钟正式开馆。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许多迫不及待想要入场的小朋友们扒着玻璃门向馆里张望,家长们则聚在一起在交流预约心得——
“我看到之江文化中心的公众号推送就马上下手预约了,听说有魏老师的导览,赶紧带小朋友来看看。”
“我比你晚一点知道,本来都没有名额了,我天天都在刷预约,昨天还真让我‘捡漏’了俩名额。”
还有奶奶不死心,带着小孙子来现场询问工作人员:“没有预约进得去吗?晚上的名额还有吗?”
工作人员在一旁不厌其烦地解释:“咱们下午5点就闭馆了,没有晚上的场次。到下礼拜一之前,咱们的预约人数都满了,连我们自己都没有约上。”
除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,浙江图书馆之江馆、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、浙江文学馆门口都排起了长龙,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、不同地域的观众聚集在一起。
随着指针指向两点,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迎接的人群一起开始“倒数3、2、1”,闸口外的第一批观众也满脸兴奋。
从福建来杭州旅游的朱女士,第一时间预约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,她说自己是在小红书上刷到了相关的推送,对舟山传统木船织造技艺非常感兴趣:“一般我去一个地方就会想要逛逛这个地方的博物馆,一看到小红书有介绍,我就马上预约了。杭州9月份就要开始亚运会了,我怕之后来这里玩,更抢不到了。”
王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,作为“老浙博”的粉丝,她一同预约了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:“来看看有没有新鲜的展览。虽然这个地方离我住的比较远,就是太大了,就算看到闭馆也看不完,下次继续来!”
浙图之江馆|家门口有了图书馆,以后可以常来了
“惊叹!有种世界级图书馆的气派!”这是读者小汪参观完浙江图书馆之江馆的感受。“我在书上看到,说西方最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非常壮阔,他在这里体会到了那种壮阔的感觉。”
浙江图书馆之江馆,建筑面积8.5万平方米,比此前作为主馆的曙光路馆(4.7万平方米)增大了接近一倍。
在今天到馆的众多读者中,小汪是个比较特别的一位——他是从安徽来杭州旅游的游客。记者碰到小汪时,他正排在门口等待开馆。这两天他逛了西湖、逛了灵隐寺,在网上看到浙江图书馆新馆要开放的消息,就预约了,早早地过来排队。
楼上楼下逛了一圈后,小汪用“惊叹”“壮阔”形容感受。从进门的“书籍之殿”到各楼层的阅览区,图书之多、建筑之美,都给他这样的感觉。“果然是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。”小汪说,杭州很美,文化底蕴也很深厚。他平时在网上检索资料,经常搜到浙江图书馆的馆藏书。这次看了丰富的馆藏,尤其是古籍阅览室的10万册古籍,小汪感叹:“江浙地区自古文化繁盛,名不虚传啊!”
小汪打卡拍照的同时,段大哥和女儿在一楼阅览区坐了一下午,各自看感兴趣的书刊。
段大哥住在图书馆斜对面,之江文化中心是他看着建起来的,一开放就来了。坐在阅览室里,段大哥感受深刻:“大学时常泡图书馆,毕业后再也没进过图书馆,一是因为工作忙,二是因为家离图书馆远。现在家门口有了图书馆,以后又可以常来了。”
作为附近居民,段大哥常来之江文化中心广场散步。
今天下午,第一次走进馆内,他仍然觉得“超出预期”。建筑大气而精致,又有江南风格,而且从椅子到沙发,馆里各处细节都特别人性化。他说,看书需要氛围氛围,这样好的环境会给人精神上好的享受。
“以后这里会成为地标。”段大哥十分开心,“之江文化中心建成之后,对我们周边的文化氛围都有重要的提升作用。”
今天到馆的读者,最多的自然是少儿读者。
开馆首日,浙图策划了第一场讲座——儿童作家沈石溪开讲《动物世界的非凡气象》。
原定下午2点开放,但从1点开始,就有不少小读者来门口询问了。快2点的时候,队伍一直排到了文景路的人行道上。讲座开始,报告厅里近300个座位,一下子就坐满了。沈石溪站在台上,演讲很有激情,引得坐在台下的小读者们不时哈哈大笑。
浙博之江馆|为第一位观众入场送上“迎客礼”
祝女士12点多就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门口,成为了这座新馆迎来的第一位观众。
作为一名文博爱好者,她从2016年起就格外关注博物馆的动态,这次浙博之江馆的崭新亮相更是让她期盼已久,在朋友圈看到开展预告之后,她立即预约了第一日的参观名额。
祝女士家在城东,来一趟之江不算容易,倒了三趟地铁,花了一个多小时,但是站在门口,她感到“非常开心”。
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亲自送上了迎客礼:一束鲜花和浙博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“龙泉窑青瓷舟型砚滴”复制品。
“没想到还会收到礼物。”祝女士笑说,在观展之前就大有收获,“我想着第一天就一个下午,时间肯定不够用,主要来看看吴越国的部分,听听魏老师的展览。”因此,她特意早来,想自己先转转,做个准备功课。接受完采访,她就小跑着进展厅,时间宝贵。
祝女士口中的“魏老师”是通史展览“浙江一万年”中吴越胜览单元的策展人魏祝挺,他将在开馆第一天为观众进行第一场专题导览。
期待这场导览的可不止有祝女士,许多观众还没赶得及去其他馆,便来到吴越胜览展厅门前早早等候。
展厅门口,扫码租讲解器的地方已经被观众一抢而空。志愿者们挨个向没抢到的观众发放导览图册:“先看起来再说,大家不要着急,一天真的看不完的。”
之江馆有4层展览空间,15个展览同时开放,半天远远不够,要有计划地慢慢看。
“魏老师要开始了!”14:30,随着一声眼尖观众的吆喝预告,魏祝挺准时出现在吴越单元。大家纷纷围上来,里三层外三层,首批观众的热情瞬间包围了魏老师。
“为什么第一场专题导览以吴越为主题呢?”魏祝挺介绍道,新设立的这一单元是全国省级博物馆最早的吴越单元,“吴越胜览——五代十国时期的浙江”这个题目也是独一无二的。
吴越国的历史对浙江省来说十分重要,专家经过反复论证,在浙江的万年历史中用一个单元讲述了这不到一百年的王国历史。
“今年是吴越国建立多少周年啊?”导览有问有答。大家掐指算算:2023-923。“1100年。”于是,在这个重要的周年里,一场史无前例的展览正式展出了。
浙博新馆区的新展览不只有通史馆中的吴越单元,在159展览体系下,还有5个浙江专题文化展,9个功能拓展体验展,其中不乏全新开设的展览内容。
海洋文化馆展出的省内首个海洋文明主题展览就是小宣同学的最爱,6岁的小宣喜欢海,在展厅里把着船舵聚精会神地找北斗七星,玩得好不尽兴。宣先生以前也经常带儿子去浙博的武林馆,他感觉孩子更喜欢新馆,“有很多科技感很强的互动装置,像这个航海游戏,还有良渚沙盘的AR互动,都很有趣。”
科技感还藏在细节里,陈水华提到,通史馆、专题馆的玻璃柜经过了全新升级,清晰度更高、亮度更好,不反光,也不容易留下指纹印,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。
开馆首日,很大比例的观众都是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来。张女士更是和朋友们一起,三个孩子带着四个小朋友看展,主要为了让小孩子多了解浙江的历史和文化:“今天逛不完,只能走马观花了解大概,以后慢慢看。”
家住之江,他们来之江文化中心只需要步行十几分钟,图书馆、文学馆、非遗馆都在“遛娃计划”之中。
“展厅很开阔,文物很好看,就是一天逛不完。”展馆太大,是许多观众都提到的“甜蜜负担”。面对这一负担,小黄和小郑另辟蹊径,选择从四层往下看,避开通史馆的人流,可以作为打卡浙博之江馆的一条参观攻略。
省非遗馆|不少观众进门便问:大船在哪里?
因为妈妈工作的缘故,大学生赵梧攸从小便与非遗项目接触颇多。从浙江文旅和浙江非遗的公众号上看到非遗馆即将开馆的消息后,前天晚上她便蹲守到了8月29日下午的预约名额。
“我从一些剧透了解到,非遗馆有大船、有蓝夹缬体验、有绚丽的灯彩,还有我从小就喜欢的木偶戏。”赵梧攸摸了摸背着的大单反,说要把感兴趣的非遗展品和展演都拍下来。
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郭艺第一个迎接了她,小姑娘惊喜地接过了一份特别有纪念意义的礼物——一套非遗馆明信片,郭艺签名的导览册和一个非遗馆的徽章。
正当两人开开心心用拍立得拍合影时,短短五分钟内,第一批扫码进馆的人数已达到89人。后台显示,首日下午预约人数上限为500人,早已满额。
不少观众一进馆就问保安,大船在哪里?
在舟山木船绿眉毛展示区域,两个小朋友兴奋地绕着大船跑着,后面跟着两位年轻的妈妈。
一位妈妈好奇地看船底,“原来绿眉毛的船底是圆圆平平的”,另一位妈妈带着小朋友看船首的鸟头特征,“能这么仔细地看非遗技艺营造的木船太难得了。”
而在廊桥模型搭建台前,一对爷孙正在进行组装。
四年级的小男生是个积木小达人,明确表示不要爷爷的插手。只见15分钟后,一堆木头棍棍已经在他的手下颇具桥的样子了:“只剩下最后一步,也是最惊险的一步。”
他小心翼翼地把搭好的中间部件加装在两侧廊桥架上,发现有小小的松动后立刻加固,终于大功告成。
“好玩,比我玩的乐高、致砖都要难。”小男生拿过爷爷的手机,給自己搭的桥各角度拍照,而爷爷则在旁边不停地催,“你奶奶叫我们去看戏了”。
经了解,老人住在老上城,孙子就住在宋城旁边,所以一开馆便带他来尝鲜。“他什么都感兴趣,老剪刀他要看一看,锡雕他要看一看。这都是我们这个年纪熟得不要再熟的东西。我以前就住枝头巷,离张小泉剪刀只有几步路,太亲切了。”
古戏台前,已经坐满了七八十位观众,都等着3点昆剧《游园惊梦》开场。孙阿姨说,她就住在附近,从自家窗口远远地望过来,这座非遗馆的三楼亮堂堂的,好像有一座很壮观的门,今天进馆走到这里,才恍然大悟,“原来是一座古戏台,太漂亮了。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看戏,真是一种享受。”
记者打听到,从30号开始,省非遗馆还推出了打卡体验,为观众准备好了打卡“护照”,可在馆内每一个网红打卡处敲章留印,限量2000本,先到先得。
文学馆|郁达夫的孙子带来了一趟文学课
走进浙江文学馆,记者首先被朗朗童声吸引——来自钱塘区文海小学、文思小说、学正小学的24名小学生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诗歌快闪,用朗诵、吟诵、歌唱等形式,演绎了白居易的《忆江南》、苏轼的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、孟郊的《游子吟》。
钱塘区文联副主席、区作协主席沈小玲向记者介绍道:“苏轼和白居易都是杭州的‘老市长’,而孟郊的《游子吟》则与浙江文学馆‘让文学回家’的理念不谋而合。”
说到让文学回家,值得一提的是,茅盾先生《子夜》手稿也在出版90周年后,首次离京回到故乡浙江展出。而在浙江文学馆的大厅,一副巨大的浙江文学地图,将浙江文学大事历史记展现得一览无余。
现场,郁达夫先生的长孙郁峻峰还给小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“郁达夫爷爷的文学故事”的文学课,详细介绍了郁达夫文学生涯背后的故事。
郁峻峰对记者说,他对浙江文学馆的期待一直持续到今天,“浙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,这在文学史上已有定论。以往这种学术讲座,我们往往在大学校园里开展。如今,浙江文学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文学氛围和文学空间,它可以让孩子们、市民们发现,文学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。”
另外,要注意的是,目前,浙江文学馆部分展陈尚在施工阶段,预计将于九月下旬正式对外开放。
让我们一起期待一场盛大的文学之约。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关键词: